教学设计:高中课程标准.物理(人教版)必修 2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别2、解析: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二、目标及其解析1.掌握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lcosα;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2.知道功是标量。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2.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强调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lcosα,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五、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基本流程功的定义→推导功的计算式 W=Flcosα→公式 W=Flcosα 的强调和应用→练习、小结2、教学情景问题1:什么叫做功?如图1所示,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设计意图: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问题2:如图2,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S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 设计意图:知道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 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W=Fs cos α问题3: 如何理解正功、负功?首先对功的计算公式W=Fs cos α的可能值与学生共同讨论。从cos α的可能值入手讨论,指出功W可能为正值、负值或零,再进一步说明,力F与s间夹角α的取值范围,最后总结并作如下板书:当0°≤α<90°时,cos α为正值,W为正值,称为力对物体做正功,或称为力对物体做功。当α=90°时, cos α=0,W=0,力对物体做零功,即力对物体不做功。当90°<α≤180°时,cos α为负值,W为负值,称为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设计意图:正功的意义是:力对物体做功向物体提供能量,即受力物体获得了能量。负功的意义是:物体克服外力做功,向外输出能量(以消耗 自身的能量为代价),即负功表示物体失去了能量。 ③ 作出变力变化的 F-l 图象,图象与位移轴所围的“面积”即为变力做的功。在 F-l 图象中,图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功。对于方向不变,大小随位移变化的力,作出 F-l 图象,求出图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就求出了变力所做的功,上述例题也可用图象法来求解。因为木板对钉子的阻力与钉进木板的深度成正比,则 F=kd,其图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