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 12 课 师说(第 2 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3【大成目标】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使用说明】1、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2、建议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与默写情况。(8 分钟)1基 础 案(8 分钟)自己默写第一、二自然段,小组成员之间交换批改,再次自查。 一、用课文中的语句填空。(7 分钟) ① 韩愈认为教师的职责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 韩愈认为从师的必要性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不从,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 韩愈认为从师的原则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 韩愈认为老师不一定比学生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谈谈“师者,所以传 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师”、“道”的实际内涵及关系。请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文中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不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破童子之师,而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这里的“道”从后文看,应是“六艺经传”即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师”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探寻背景,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 也久矣”?他有着怎样的见解?哪些对我们今天又借鉴意义?教师提示: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是他 35 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原来他听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2升华案(22 分钟)1、思考解决问题。2、小组讨论交流,推荐代表阐述观点3、请写下你的思考与感悟,和同学们一起畅所欲言。学习指导:1、小组讨论交流,并书写于黑板上。2、小组推荐代表阐述观点。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 景,可以从柳示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