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物理新课的导入方式 所谓新课的导入,是指在正式讲授新知识前的开场白。一堂好课,首先要有好的开端,新课的导入成功与否,关键要看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怎样导入新课,我认为应该是:原则上求“趣”,形式上求“新”,内容上求“巧”,方式上求“活”,语言上求“精”。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点滴经验,现加以总结归纳,以求教于同行。 一、 实验式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创造情境的良好条件。所以在新课导入时做些实验可以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些感性认识和求知欲望。 如在《磁场》这一节教学中,“场”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但它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紧扣磁场的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验:取一个大试管,在试管下部套一块圆环形磁体,然后把另一块圆环形磁体从试管上部套入,使靠近的两极为同名磁极。此时学生会看到上面的一块环形磁体悬浮在空中,这和生活常识发生了矛盾,学生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上面的环形磁体会悬浮在半空中而不会掉下来?”此时,教师再适时地引入“磁场”的概念,学生对磁场有一点感性认识,理解起来也就事半功倍了。 又如在教学“凸透镜的应用”这一课中,首先要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我先让学生一起动手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观察自己的指纹,再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学生观察指纹时,会看到一个正立的像,而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则会看见一个倒立的像,此时学生就会产生“这是怎么回事”的疑问。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观察近处物体会有放大效果,而观察远处物体则有缩小的效果,这样就会产生“为什么看远处和近处的物体会有不同的缩放效果”的疑问。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思维活跃,想得快,师生就容易进行情感交流,为整堂课的教学开了个好头。 二、 发现式 对新课导入的理解我们常常会进入误区,似乎只有生动的语言、趣味的举例是导入的主要方法。实际上,通过我们身边的一些现象,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问题就是激励”,发现问题对思考问题的关系可以比喻为“拨火”对火的助燃,它扰乱了原有固定的安排,带来了新的配合,而新的配合便会产生新的概念和理论。 例如,在教学“凸透镜的应用”一课中,通过上述小实验,我看到学生眼中的疑问,就及时抛出问题“根据观察思考一下,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各小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