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富顺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2【导学目标】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3.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段。【导学重点、难点】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导学方法】课前充分预习,课堂主动探究,积极讨论,发表个人见解,课后练习,大量阅读散文。【知识链接】1. 本文写于 1927 年 7 月,正是蒋介石发动 4.12 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1927 年 7 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2.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花香,如歌声,若有若无、轻灵飘渺,用听觉来写嗅觉,想像奇妙,写出了荷香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美好情状。【导学过程】一、预习文本,积累整合1、字音辨识酣( )睡 颤( )动 宛然( ) 独处( )脉脉( ) 参差( ) 袅娜( ) 乘( )凉点缀( ) 羞涩( ) 皱缬( ) 踱( )步煤屑( ) 幽僻( ) 斑驳( ) 倩影( )2、词语理解参差: 袅娜: 脉脉: 皱缬: 1 斑驳: 倩影: 二、文本解读探究1、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游踪。2、课文第 4 小节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 3、课文第 5 小节写了什么景色?勾出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语言有什么特点。 4、课文第 6 小节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 5、带着满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来到了荷塘边。面对美景他摆脱烦恼了? 6、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