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进行探究教学一、学生最好的探究状态就是进入“琢磨”状态。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是这三个词的核心,因为学生是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自主”,在探究过程中实现“合作”。学习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接受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中都包含“探究”。二、“问题”是学生进入琢磨状态的导火索和发动机。学生的探究过程是“发现问题——尝试错误——体验成功——趋紧目标”的过程。探究过程的导火索和发动机。只有当学生自己内心确认问题之后,学生的探究行为才真正开始。三、怎样确定自然地理教学中的探究问题?1.概括地说,教师设计探究教学的过程就是:. 从社会实践中萃取案例、萃取活动、萃取问题。. 让知识的获得是方法运用的结果。.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琢磨状态。. 搭建学生和课程标准之间的桥梁。2.什么样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能引起学生探究动机的案例或问题常常有以下特点:1) 矛盾性:问题的本质是矛盾。包含矛盾的案例和问题,容易引起人的探究兴趣。2) 近体性:问题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环境,学生感到问题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用,学生就容易产生探究动机。3) 实践性: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产生探究动机。4) 信息不饱和性:对于学生来说“似知似不知”、“似懂似不懂”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动机。相反,学生完全不知道或完全知道的内容,学生往往缺少探究兴趣。3.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探究。太阳高度角大家往往组织探究,但大气三圈环流往往采用讲述法,为什么?因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探究。问题至少要具有下列三个条件,才能成为探究问题。1) 要有相关基础知识。2) 要有相关的经验支持。例如大气三圈环流空间尺度太大,难以进行模型模拟再现,因此大家常常采用讲授法。而太阳高度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便于观测,因此常常作为探究问题。3) 要这些内容要能组织在一个教学情境下,即能组织一个教学空间包容这些内容。4.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第一个层面:一节好课最基本的标准是“达成课标标准所规定的目标”。第二个层面:一节好课一要“有诚”,就是老师要真心实意地对待学生,真心实意地和学生交流对话;二要“有层”,即教学有层次,不要让人一览无余;三要“有魂”,我们常常听一节课后总觉得不过瘾,问题和素材零散无力,这往往是因为这节课缺少灵魂;四要“有亮点”,一节没有亮点的课很难说是一节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