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宏观调控》说课稿 一.说 教 材:教材地位本框题在本节中的地位:《国家的宏观调控》是高一经济常识第二课第二节的第二框。这一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节中是承上启下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手段是对市场这一手段的重要补充,这框内容是前一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的延伸、补充。说它“启后”这框内容的学习为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特点、优越性做了必要的知识准备。这一框是整个第二节的重要内容。本框题在本节整个经济常识中的地位:《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前一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成经济常识体系的核心知识,是整个教材的重点。教学重点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确定其为教学重点的依据是 1、必要性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是教材与生活的链结点,具有现实意义,这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增强社会参与意识。2、通过必要性的学习可以从中理解作为资源配置手段,它与市场调节的关系,理解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扮演什么角色。教学难点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因为这一块内容根据十六大报告做了调整,值得注意,但这块内容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些抽象。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的区分。其依据是因为高一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经验知识较难区分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很可能把国家的宏观调控都理解为国家的行政命令。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能区分三种手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学会用本课理论分析说明生活中相关的经济现象。培养辨证地看问题的思维品质。 方法与过程目标:内在结构:本框内容,条线清晰,结构完整。教材按“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这样的逻辑顺序展开,即讲了三个问题: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概念及主要目标;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情感价值观目标:(1)通过具体的事例渗透市场道德观,如正当竞争、讲职业道德等;(2)通过“手段”的学习渗透依法治国的法治意识 (3)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三、说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在课堂组织中注意坚持并落实学生主体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以之为指导结合教学实际教师应将自己的任务定为:收集材料构建问题情境,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采用投影、漫画等手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