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高一语文《告别沈从文》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内容。2.体会文章情理交融的特点,正确理解文中哲理性语句的含义。3、体会沈从文崇高的精神世界、品味其人格力量。一、介绍沈从文及作品《边城》。1、沈从文(1902~1988),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14 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沈从文的叛逃是“为了理想”。理想是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年轻人的“命”。乱世中,生命会随时失去,家人会随时失去,财产会随时失去,甚至对自己的认同也会随时失去。面对了太多的死亡,会对死亡因为熟稔而无所顾忌,而在无所顾忌的掩盖之下,其实还是更多的忌惮。于是,青年们要追寻理想,因为理想不像脑袋,不会被流弹打中,不会那么容易失去。在床上,在水边,在山头,在大厨房和马房,沈从文想了四天,最后得到一个结论:“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力气,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些意思。”于是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尽管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的世界走去,把自己的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看看我自己来支配一下自己,比让命运来处置我更合理一点呢还是更糟糕一点。”十九天后,沈从文提着一卷行李,出现在北京前门车站,曾经出过贵州提督的湘西沈家少了一个承接祖业的子孙,世上却多了一个写出了星斗文章的沈从文。 文学之路,对于 14 岁就离开学校从军的沈从文来说开始得异常艰难。沈从文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到北京后无法进入大学成为正式学生,只能在北京大学做旁听生。最初的两年半时间里,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一身单衣,两条棉被,这就是沈从文的全部财产。吃饭是他最主要的问题,开始的学习就是在有一顿没一顿的情形中完成的。他就是在这种简直令人无法想象的环境和条件下,去追求自己的信念。同时,也开始了他最初的创作,在他那间“窄而霉小斋”的公寓里,留下了无数个无日无夜伏案写作的身影。然而在较长的一段日子里,他投出去的稿子如泥牛入海。可是,他依然“简单愚直”、“坚忍不拔”,在窘困但却独立中埋头写作。为了生计,他曾经以每千字 5 毛左右的最低市价卖文为生。沈从文走过的创作之路是一条遍布荆棘的崎岖山路,而沈从文就是一名不屈不挠、披荆斩棘的攀登者,他一锲而不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