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中语文 第 8 课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1 【学习目标】 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课堂探究】 1.“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 材料 1.“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鲁迅《无花的蔷薇之二》) 材料 2.“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刘半农)思考:本文不为刘和珍立传,为什么全文开头要用史家笔法点明开追悼会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 2.揣摩这些词语的表达意义: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独—— 徘徊—— 前来—— 正告—--很爱看——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说“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却只能如此而已”? 4.“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为什么? 5.“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1 6.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材料:“必须睁了眼看,这样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论睁了眼看》 7.下面三句在作者的感情表达上有何不同?(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 (2)“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8.“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第一句话,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