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中语文 第 8 课 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1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课前预习】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 年 5 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 16 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二、探索背景: 本文是一篇悼念性抒情散文,写于 1926 年 4 月 1 日,是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的刘和珍烈士而写的。 1926 年初,正在中国大地进行的民族民主革命性质的一场大革命形势很好,帝国主义扶植的北洋军阀段祺瑞临时执政府危机四伏。为了帮助盘踞东北的奉系军阀进关消灭倾向革命的冯玉祥将军统率的国民军,日本帝国主义于 1926 年 3 月 12 日开出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被迫反击。3 月 16 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八国公使,以最后通牒方式向北洋政府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无理要求。为了反对帝国主义这种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北京各界人民于 3 月 18 日在天安门集会,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要求政府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执政府竟令卫队开枪射击请愿群众。当 场死 47 人,伤 123 人,鲁迅的学生刘和珍也在遇害之列,是为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反动政府走狗文人诬蔑请愿群众为“暴徒”,是“自蹈死地”等等;并将杀人的罪责推在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 噩耗传来时,鲁迅正在写杂文《无花的蔷薇之二》。刚写完三节,听到惨案消息后,他怒不可遏,感到“已不是什么写‘无花的蔷薇’的时候了”。因此,在《无花的蔷薇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