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三语文 师说 第二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2.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学生背诵全文【重点难点】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课前预习】1.课内词汇不拘(jū)于时 或不(fǒu)焉 贻(yí)之 谀(yú) 郯(tán )子 苌(cháng )弘 老聃( dān ) 李蟠( pán )2.每日成语言传身教: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行动起模范作用。狗尾续貂:亦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讳莫如深: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甚嚣尘上:原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后来形容消息普遍淬,议论纷纷。现多指反动言论十分嚣张。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3.读背任务(1)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4)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5)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6)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 陆 游(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轼4.文体知识关于“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问题探究】一、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词句的含义。二、自由翻译课文,提倡同位间互相讨论。三、整理重点文言基础知识。(一)一词多义师 ⑴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⑵① 吾师道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② 或师焉,或不焉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