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中语文 辛弃疾词两首 第二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4【学习目标】1.赏析用典、对比等表达技巧。2.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爱国热忱。【重点难点】理解用典中包含的深意【课前预习】1.课内词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舞榭( )歌台 巷( )陌 金戈( ) 元嘉( ) 仓皇( ) 无觅( )孙仲谋( ) 狼居胥( ) 廉颇( ) 佛狸祠( ) 2.课文精句积累(1)元嘉草草, , 。(2)四十三年, , 。(3)凭谁问, , 。3.读背任务:背诵全词。4.文学常识填空。 辛弃疾,字 ,号 , (朝代)词人。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 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 ”。【问题探究】1.将这首词译成现代汉语2.本词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3.概括本词的中心思想。4.《永遇乐》一词的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5.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条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条结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创作态度可谓严肃认真。而这条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条重要消息却被人们所忽视:以稼轩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终于改动不了呢?这不恰恰说明,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试述本词中五个典故意义和表达效果。16.本词多用对比,而各不相同,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试赏析本词中的对比。【课时测评】(一)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破阵子 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注:陈同甫,陈亮的字,同作者一样,也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因而遭主和派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他到上饶去访赋闲居此的辛弃疾,二人曾写词唱和。1.这首词里的起句“醉里……”和尾句“可怜……”是 写;中间的沙场情景,建功立业的情景都 是 写 , 作 者 通 过 写 梦 想 和 现 实 矛 盾 , 悲 和 壮 的 对 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