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琵琶行》导学案制作人:审核人: 制作时间:2013-12-5课前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诵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用黑色笔标出重点文言词语,并尝试翻译课文。2. 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导学案。3. 找出自主学习的疑难点,课堂上合作探究解决。学习目标:1. 准确掌握“左迁”“相”“命”“间关”“等闲”“阑干”等文言实词;掌握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的活用等词类活用。2. 反复诵读,鉴赏、学习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3. 反复诵读,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 大声诵读五、六、七段,正音断句;尝试翻译课文,整体理解文意;请用黑色笔将课下注释搬入课文中;将不理解的文言词语用红笔圈出来。2. 借助古汉语词典,解决课文中不理解的文言词语。3. 写下自己不能解决的文言现象和其他阅读困惑。预习案——再读文本·深入预习一.了解作者、背景(一)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其先为太原人,至曾祖父白温迁居下邽(guī,今陕西渭南)。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强调诗歌干预社会现实的功利性作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关于“歌行”:“行”(意为乐曲),又称“歌行”。“歌行”是南朝以来,乐府诗和赋融合、演化的结果。可以说是诗的赋化,因为他扩充了诗的容量,变化了诗的1的句式,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也可以说是赋的诗化,因为它减少了赋的冗长板滞的铺陈,增强了咏叹情调和诗的意趣、音乐性。为南朝宋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其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二)写作背景:元和九年,淮西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