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 六国论(第二课时)教学案 鲁人版必修 4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2、体会借古讽今的写法,理解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3、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培养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学习安排:三课时第二课时一、回顾总结1、第一段的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从那两方面加以阐述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概失强援,不能独完。)2、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其中有几层意思?用了哪些对比的语句。从赂秦而力亏这方面论述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以地事秦,犹抱薪 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二、自主、合作、探究第三段:1、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与嬴而不助五国也。”2、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3、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4、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第四段:1、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 般性结论——历史教训学习 指导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结 合 课 下 注释看课文,解决 字 音 和 词义。仔细理解,全面把握。首 先 独 立 思考,然后小组讨论。组织好语言,可查阅相关资料。12、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3、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