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教学案 鲁人版必修 3学习目标:1、 疏 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2、 了解屈原身世,感悟屈原的人格精神。 3、 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学习重点:1、 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2、了解屈原身世,感悟屈原的人格精神。学习难点 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教学方法: 教授法、串讲法、启发式、练习法。课时安排:3 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 研读最后两段。 2、 总结屈原精神和本文写法特色。 3、 整理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回顾预习研读最后两段。 1、 朗读翻译最后两段文字,强调重点词语。 2、 概括文段的意思 江畔答问,绝望自沉 文泽后世,德威众杰 二、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记叙屈原与渔父对话的作用。 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显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品格操守、政治取向,作者把二者放在一起,形成了比照。 屈原被放,“行吟泽畔”。他在吟什么?屈原仍在“吟”其志,他是为了其“志”而“颜色憔悴”到如此“枯槁”之状,颓废的外表之中仍透露着一种对精神追求的执著。渔父明知故问其见放之因,屈原答:“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既是对不合理遭遇的解释,也是对自我人格立场的持守。可见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渔父建议屈原“与世推移”,没有必要“怀瑾握瑜”,屈原则用形象化的比喻(“弹冠”与“振衣”)表明自己誓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一句突出了屈原的高贵品质,可见屈原的矢志不移,宁弃生求死,不坠青云之志。死亡已经成为屈原标举清高解脱愁苦的惟一手段。 综上所述,屈原形象就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这个“道”就是理想和信仰,就是学法指导对 作 者 及相 关 知 识要 做 一 番详 细 的 了解。 1祖国和人民,就是人格的神圣与精神的绝对纯净。三、当堂达标 探讨本文写法特色。 “传评结合”的写法。 这篇史传与我们以前学的《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人物传记有些不同。前面几篇是“寓论断于叙事”,情节曲折、戏剧性强、人物性格鲜明。而本文则“以议论行叙事”,没有离奇完整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和人物的细致刻画,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一生,或边传边议,或传中寓评,所以有人称它是“太史公之变调”,亦即史传中的“变体”,其原因可能有四: 其一、先秦史籍皆不传屈原生平事迹,有关屈原的史料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