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荷 库仑定律》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6.掌握库仑定律得出过程和定律内容,要求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公式表达,知道静电力常量。 二、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摩擦起电的知识,这些在初中都已经讲过,本节重点⑴是讲述静电感应现象。要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静电感应现象。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知道,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使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进而说明电荷守恒定律。 本节重点⑵是物理发展史上的重要概念及重大规律的建立都是经科学家艰辛的探索而完成的,都是对原有思维方式突破的结果,体现出了科学家的创造性。如何充分利用这宝贵的素材,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对学生“诱思”、“导思” ,在本节课中,对库仑定律得出过程进行了尝试. 在讲述库仑定律内涵时要讲清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一点应该使学生有明确的认识,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点电荷或能够按点电荷处理的情况。 三、教学过程(课堂实录): 教师提问:自然界中存在哪几种形式的电荷?初中我们已学过摩擦起电,请问: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又带什么电? 学生回答:正负两种电荷,玻璃棒带正电,橡胶棒带负电。 教师提问:起电方式? 学生回答:摩擦起电、接触起电。 教师用验电器演示验证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 教师用实验演示感应起电,并用实验验证一端带正电,一端带负电。 (感应起电后,用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两端丝带,一端丝带与棒吸引,一端排斥,从而说明感应起电后,铜壳一端带正电,一端带负电) 教师提问: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三种起电方式的微观机理是否相同?起电实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相同 ,都是电荷转移和得失。 教师提出电荷守恒定律,同时简单介绍密立根油滴实验,提出元电荷量的概念。 教师提问:这是一个包有铝箔的不带电的小球,现在把它悬挂起来。当我们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小球时,请大家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小球被吸引,小球被排斥,先吸引后排斥…… 教师:大家的猜想对不对,我们用实验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