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历史 《康熙与外交》教学研究【摘要】清代的贸易发展始于康熙中叶,“开海”之后,中国对外贸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但正当中国经济的勃兴处在一个新的高峰时,康熙又下令重新“禁海”。在短短的几十年的兴旺发展之后,中国对外贸易,特别是海上贸易,在近一百年中逐渐走向衰落。近些年来,我国史学者们在清朝对外贸易的演变方面有着卓越的研究成就。对于清朝后期闭关的原因影响和作用以及对我们的启示方面的研究占据了研究成果的绝大多部分。本文将以海上贸易为代表从“康熙年间的对外政策及演变”、“从‘开海’到‘禁海’的原因”、“对外政策演变的影响”及“启示”四个方面分析清朝前期,康熙的对外政策背后的种种。来对清前第一次开放式的贸易形式进行一些细解。【关键词】海关 对外贸易 康熙 康熙(1654—1722),姓爱新觉罗,名玄烨,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二个皇帝。出生于满、汉文化冲突融合的前清时期的康熙,有着不同于以往帝王的开阔眼光和卓略胆识。这位 14 岁即亲政的年轻皇帝,除了平三番、统一台湾等功绩之外,还颁布了让中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政策—“开海”。而又是什么让这位皇帝在此之后的短短三十年,再次颁布了与此背道而驰的“禁海”政策?而这一演变背后对中国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给了现在的我们已什么样的启示?现在就让我们从康熙年间典型的海关政策为例,分析其海关政策的演变来映照整个康熙年间的对外贸易政策演变。 一.康熙年间对外政策及其演变 明后期实行有限制的开放海禁,清朝前期因循守旧的延续着几乎有名无实的朝贡体制,消极被动的应付来到中国大门口跃跃欲试的海外各国。终于于顺治十二年,清政府正式全面推行海禁,规定“广东禁海,凡系飘洋私船,照旧严谨。”(注:《清世祖实录》卷 33)“海船除给有执照,许令出洋外,若官民人等擅造两桅以上大船,将违禁货物出洋贩往番国,并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或造成大船,图利卖与番国,或将大船赁与出洋之人,分取番人货物者,皆交刑部分别治罪”( 注:《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 629《兵部》)。这一“禁海”政策一直持续到康熙中叶。这些政策具体包括“对国产货物出口的严格限制”、“严格限制中国商人制造海船”、“禁止中国史书流出国外”等. 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清政府平定台湾,东南各沿海省份趁机请开海禁,恢复对外贸易的正常运行。康熙二十三年,下令开海。自此两年,在福建、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