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中学高中语文 陆小利 用文本摇动学生的写作心灵教学研讨会材料 人教版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首先特别感谢市教研室给我们年轻老师一个舞台,让我们有机会将教学中一些不太成熟的见解向各位老师作个汇报。今天向各位老师汇报的题目是《用文本摇动学生的写作心灵》。还记得今年参加教育硕士论文答辩时我的导师讲过的一句话,“教育就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其实,作文本质上也是一种教育,其改变的是学生语言区的结构,改变的是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语言智慧”。用通俗的话说,作文就是教师用“语言智慧”的犁铧耕耘学生语言区的板结土壤。当学生的语言区变得墒情良好,温度适宜,阳光充足的时候,如果你给他一个“种子”(作文题目) ,自然会生长出一棵枝繁叶茂的语言大树。用文本摇动学生的写作心灵,指的是用文本的优美语言、优美形式改变学生的语言形态,提高他们的语言智慧和语言能力,优秀的文本就成了他们的语言思维和语言智慧的磨刀石。用优秀作品的语言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才能在写作中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写出新的语言。鲁迅曾说:“凡是已有定篇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都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高中学生正在语言思维形成关键时期,我觉得让他们大量吃进许多优秀的成块的文章,通过教师的审美意蕴和写作技巧的点拨,使其在写作过程中适当地运用。经过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与思索,我渐渐得出以下感悟: 作文是一种动态智慧,不是静态的逻辑性知识,不需要多讲,而需要常练,靠讲解写作知识技巧而提高写作能力的作法是造成作文少慢差费的根源。写作其实就是表达,其中最重要的是写作语言的运用问题。写作的语言既是形式的,又是内容的,是“有意味的形式”,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共性必须通过个性来表达。很多学生平常也会认真积累素材,但是写作依旧不太理想,其实,再多的素材 、题材、事例,如果不能走进学生的语言思维、语言智慧之中,不 被学生的语言个性模块同化,那么,这些阅读得到的素材、题材、事例也不会成为学生文章中血肉丰满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认为,学生要去阅读,读出兴味,读出美妙;要去模仿,仿出别人的格式,仿出自己的个性。用别人的杯子盛别人的酒;用别人的杯子盛自己的酒;用自己的杯子盛自己的酒,就能走在写作的正途上。当然也有老师或学生会担心,这样不是很容易写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