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2014 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 第 1 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 4课程标准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学习要求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主要史实。2.概述孙中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3.评价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4.体会孙中山的革命献身精神和追求“民主”、“自由”的人文情怀。重点难点重点: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难点:孙中山精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觉醒”的含义是什么?革命的性质是什么?“亚洲觉醒”有何必然性?“觉醒”:不再是本能的反抗(民族独立),而是有着鲜明的时代方向——发展资本主义!革命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然性: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孙中山:早年学习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弃医从事政治斗争。终身为反清及捍卫民主共和而奔走呼号。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学生预习前提上总结孙一生的革命活动:(略)教师指出孙的一生经历了四次转变。一、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一)从“医人”到“医国”(阅读内容) 原因:民族危机的刺激;史料过渡: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 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 年 6 月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 年1、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就方法和目的而言)有何变化(二)从“改良”到“革命”1、原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上书失败认清清政府本质。2、开始的标志:1894 年兴中会的成立3、投身革命事业的概况:(1)创立同盟会:(视频)背景:民族危机加深;革命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建立统一的政党概况:1905 年东京,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政治纲领:三民主义(展开复习)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性: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