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 11 课《师说》第三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3 【学习要点】学习第四段、背诵全文及迁移发散 【学习内容】一,自主学习1 翻译下面这句话,注意它的句式特点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二.合作探究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表示?(有人认为最后一段是个闲笔,仅是交代一下写作缘由,其余意义不大,你同意吗?) 三.学习总结 一、本文是针砭时弊的作品,因而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本文第二段用三种人进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值得我们学会。 三、注意积累好文言实词的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等现象。 四.迁移发散《师说》与《问说》(片断)比较阅读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二)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曰: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多矣,悲夫! (选自清代刘开《问说》)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 (2)圣人之所以为圣( )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 下列两组中加点词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惑 ( ) A、传道受业解惑也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