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之点滴 江苏省教学改革有几年了,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探索到了许多本质规律。从大纲、教材、教法的修改编写到推广,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教学现状却不能令人满意教师教的累,学生满意度不高,社会的评价平平。我们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探究,原因何在? 一、教材编写 人文性与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而教材是大纲的具体落实,教学的根本,苏教版教材在彰显人文性上,做得非常出色,比如模块设置,从必修一的开篇“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到必修五的“直面人生”“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等,教材所选文章不仅关注人文性,更兼具内容风格的多样性,斟酌文字难易度,内容逐步加深,呈螺旋上升之势,符合学生的实际,这无疑是苏教版必修教材的亮点,也是教材备受推崇的原因。 然而,我们在实际的操作中,却遇到了这样一些问题: 1、必修教材,文体混杂编排,顺序失当。教材在高扬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时,对其工具性这一特点有所偏废,对所选文章的文体不能予以充分的考虑,这就造成,编者与教者的距离,在教学实际中,给教师和学生具体的教学造成较大困惑。比如,必修五模块一“科学之光”,目的在于介绍科学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但其选文很让人困惑,在实际的教学中,很难处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绪论》是议论文,周晓枫的《斑纹》以斑纹为中心,描绘了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斑纹,而实际她在阐述一个深沉的话题——一切不过是大自然中的客观存在。这两篇选文,前者是译文,长句多,后者叙中夹议主旨深沉。在具体教学中,一部分底子好的学生,读的很带劲,兴致勃勃,理思路,品语言;而基础较差的学生,被长句子绊倒,跟不上周晓枫叙议的思路,举步维艰,一下子没了兴趣。编者的出发点很好,但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很理想,实在有点曲高难和的意味。我认为《斑纹》的主旨若此,倒不如放在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把它当作散文来读,知道人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已。或放在读本,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阅读,拓展眼界。或不妨借鉴一下人教版,在保持人文性不变的前提下,兼具工具性,文体意识在明确一些,是不是更符合广大师生的实际呢? 2、选修教材,缺乏指导;内容广博,无所适从。选修教材从 “诗歌与散文”到 “文化论著研读”五个大专题,涵盖的面够大了,怎么处理?针对学校具体实际操作,这个指导相当模糊。首先,选修哪些专题模糊,我们所在的学校,选什么,基本都是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