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国历代文人的一封信 亲爱的各位文人们: 你们好!首先请原谅我用“亲爱的”这三个暧昧的字眼儿来称呼你们。今日斗胆给你们写信,实在是因为按捺不住心中对你们的感激与愧疚之情,所以只好临纸直书,一吐为快了! 事情是这样的:我是一名应届的高三学生,很快地,我们就要高考了。一提到高考,我的脑海便“刷”地一下掠过你们的身影。你们一定感到奇怪吧?高考与你们有什么关系我怎么就会突然想起你们?但是我要告诉你们,高考与你们真的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当我们写作文的时候。 举个例子说吧。当我刚读高一的时候,我的作文差得要命,每次考试作文都给扣掉了一大半分数,原因就是我的作文写得过于普通:议论文不是缺乏例子就是例子不够典型;记叙文不是不能突出讲主旨就是感情不够丰富;小说就更惨,缺乏情节,虎头蛇尾。所以我就开始反思并试着去找出解决的方法。就在这时,我无意中看到了一篇高考的满分作文。据介绍,这类作文叫哲思性散文、文化性散文或议论性散文,而在那里面,应有很多你们的身影。细读之,原来那考生将你们写得实在生动极了,引经据典又抒发个人情怀,简直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使人临文涕零,不知所言。所以他得了个满分! 于是我当下就决定向那位仁兄学习,在作文里面多多地将你们加以运用。刚开始时见效不大,但一回生二回熟,终于,在一次考试中我一举夺得了全年级的作文最高分,也使平日里对我没多大希望的同学和老师们大跌眼镜。有的同学甚至羡慕不已地向我请教“写作绝招”。 有了那次的鼓励后,我更是发愤努力地将你们再进行深入发掘和研究,以求更上一层楼,使之后的作文考试能信手拈来,谈笑间将作文一气呵成。 渐渐地,我便有了自己的一套“专业”的写作方法。 譬如说吧,当考试的作文题目是关于“选择”时,我脑海里便立即浮现你们中的三个人——屈原、司马迁和陶渊明。然后我开始布局,分析好文章的大致结构。于是下笔,笔端一提便来到了屈原临死前的汨罗江边,然后就是一段凄婉感人的情景描写,动静相衬,点面结合,将屈子投江的画面如电影特写般再现,将屈原在政治黑暗下的生死抉择描写得淋漓尽致,末了再用几句楚辞加议论来做个小结,这样就既不拖泥带水又潇洒自如地将“选择”这个话题套入了。接下来就是依样画葫芦了:描写司马迁,则有司马迁惨遭宫刑的生死抉择与《史记》;写陶渊明,则有陶渊明面对官场黑暗与田园生活的选择,然后同样名言加警句收尾,最后再来一段“画龙点睛”,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