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塘栖中学 2014 年高中语文 呈现真实的司马迁素材 2 苏教版必修 5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回信,是我们现在仅见的除了《史记》以外的司马迁的作品;也是我们唯一能见到的司马迁直抒胸臆披露心声的作品。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任安下狱后,司马迁给他回信,诉说衷肠。信中他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此外作者在信中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和有所追求的良苦用心。因为是给朋友的书信,在当时作者并没有想到过它会流传,换句话来说,他不是把它当文章写,不会想到读者、时论和后世的评价,所以《报任安书》写得更真切、更自由、更动人。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起伏跌宕。作者是坦率的,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一一如实道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今天我们读《报任安书》.要用一颗理解、体谅和敬重的心,聆听他心底复杂低沉迂回的心曲。《报任安书》历来是被用以解说司马迁伟大人格的最直接的证据。在这封信中,司马迁明确地表示:“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以下引文,没有加注者,全为引自《报任安书》)司马迁向朋友强调虽然“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但我司马迁不是:“臧获婢妾,犹能引决”,我司马迁当然更能做到蹈死不顾:之所以不死,实在是因为“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证明人生价值,证明勇敢节义的,可以是视死如归,也可以是“隐忍苟活”,呕心沥血,写作《史记》,从而以另一种方式证明生命的价值,证明对“义”的坚守:“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而,这些显然不是《报任安书》这封信的全部。我们从信中可以看到,司马迁当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包括来自舆论的压力,他似乎除了一死谢天下,别无他途。人们或者出于友善,或是别有用心,都希望司马迁能以死捍卫最后的尊严。诚然,宫刑既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