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塘栖中学 2014 年高中语文 我这样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5我这样教《逍遥游》逍遥游这篇课文比较难懂,特别是蜩、学鸠与大鹏鸟的故事寓意,以及人与彭祖相比的寓意。教学参考书上介绍了不少理解这篇课文的文章,但要真正理解以及 把这种理解贯彻到课堂中去 教师首先需要深入细致的思考,不然不仅学生听得满头雾水,自己也会不知所云。我在讲这篇 课文前花了不少工夫去理解课文,除了看一些参考外,主要依靠自己的思考去把握作者的思路,把自己觉得理解得不通顺的地方细细地理清楚。之后,依据由浅入深的规律,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1. 什么叫“逍遥”?2. 庄子认为怎样能实现逍遥?这个问题也比较容易,学生能够很快地找到,我着重突出了“彼且恶乎待哉?”这是一个反问句,就是不需要依靠什么。不需要依靠其他事物是逍遥的,反过来需要依靠其他事物就要受到它们的牵制,就是不逍遥的。那么作者前面两个自然段和“逍遥”有什么关系呢由此转入对第一自然段的学习。3. 蜩与学鸠嘲笑了鹏后,作者认为“之二虫又何知”,小虫不知道的道理,你们知道吗?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使他们积极思考。对于这个问题,不少学生会答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显然是理解不够透彻,我没有加以评论,让学生自由回答。然后引导学生对第一自然段进行分析。在第一自然段,作者反复强调水与舟、风与翼的关系,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鹏之所以要“扶摇而上九万里”是因为它需要足够的风才能托起它的大翼。同时,鲲的体积非常大,只有南冥和北冥这样大的水域才能容下它,因此鹏必须要南飞到南冥。小鸟不能理解这种行为,它觉得自己一跃就能飞,能飞多远算多远,是自由自在的无所待的,鹏没有它自由。其实,小鸟也有所待,它要飞也依赖风,只是它的体积小,正如坳堂中的草芥一般,不用多少水就能浮起来。这些分析在师生的问答中共同完成。路程与粮食所要说明的道理就由个别学生来分析。4. 众人希望和彭祖一样长寿,如何理解作者的“不亦悲夫”?有些学生会认为这是因为人的寿命有定,不可能和彭祖一样长寿,人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是可悲的。其实,这没有完全理解透彻,最多只能算他们自己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再思考你认为朝 菌、蟪蛄、冥灵、彭祖、大椿是逍遥的吗?学生能够回答不逍遥,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年的限制。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何作者感到可悲了。人只看到了自己的寿命没有彭祖长而没有看到其实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