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囚绿记【学习目标】速读课文,理清结构,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2、理解作者对“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颂。【参考资料】1、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著作见课下注释。1942 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 34 岁。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 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2:写作背景:1937 年 7 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本文写于 1938 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3:象征手法:象征是借用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现概括的,抽象的事物。象征是含蓄地表现思想、概念和感情的重要手段,能将思想,意念和心理状态形象化。象征手法可以扩大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可以增加文章的容量,造成深沉,阔大的意境,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使用象征应着力刻画象征物,突出象征物和被象征物相似的特点,力争做到意境开阔,立意巧妙,平中见奇。【自主学习】1、自读全文,借助文下注释及工具书解决字词,完成下列检测题。【当堂检测】1、字音识记 猗郁( ) 蕈菌( ) ( ) 揠苗助长( ) 纤细( ) 移徙( ) 涸辙( ) ( ) 瞥 见( ) 陆蠡 ( ) 婆娑( ) 淅沥( ) ( ) 2、熟语积累涸辙之鲋: 揠苗助长: 涸辙之鱼: 偃旗息鼓: 理清写作思路① 题目中的“囚绿”具体指什么内容?② 这株常春藤被囚禁前和被囚禁后又与作者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请快速浏览课文,作出概括。 绿 → 绿 → 囚绿 → 绿 → 绿【合作探究】一、感受“绿”之美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种绿呢?被囚之前,绿藤的生长状况如何?2、“囚绿”是爱绿的表现,“囚绿”之前作者的哪些举动反映了他对绿藤的喜爱?3、面对这样的绿色,作者对它倾注了怎样的情感?请阅读课文 1—7 节,圈划文中具体语句,并赏析你最喜欢的一句。二、体会囚“绿”之情1、听了大家的回答,我们发现文中的绿原来这么美,有着丰富的含义,那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1请仔细阅读文章 8 至 11 节,并结合具体语句来分析原因。2.、囚绿”后,作者为什么又“释绿”?要求: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来分析其原因。三、探究“绿”之魂1、人居斗室为“囚”,木处方院为“困” ,能不能把本文的题目《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