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1【教学重点】 1、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教学难点】 1、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语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启发梁惠王,指出他与邻国的实质是一样的,那怎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张。二、研习第5、6段 词句要点备注:谷不可胜食也:胜,shēng,尽 。(《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按照。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是,这。 生、死: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活着的、死了的”,活用为“生者、死者”。 丧:为动用法,sāng,为……办丧事。(《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 王道之始也:判断句。之,结构助词,的;始:名词,发端、开端。 树之以桑:介宾结构后置,“以桑树之”;之:代词,复指桑树,也可以理解为协调音节。 衣:yì,名词活用作动词,穿。鸡豚狗彘之畜:宾语提前的标志。勿夺其时:夺,意译为“错过”。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真从事。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宾结构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之,代词,指百姓。申,反复陈述。(《离骚》“又申之以揽茝”的申是“重复,加上”的意思。)(论语中有“入则孝,出则悌”)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而,古今异义,这样、却。之,提宾的标志。1、孟子的阐述的王道(施行仁政)分哪几个层次?第五段和第六段都提到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有区别吗? 明确: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后三种措施比前三种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第五段说保民,第六段说养民,后说教民。以上均为措施,而第七段说的是态度。(板书) 2、排比对偶句的作用 明确:第五自然段的排比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后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强化了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音调铿锵,气势充沛,1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重提孟子的语言特色——雄辩) 第六段的排比句,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四组排比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三、研习第7段 词句要点备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