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苏轼词两首》》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1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说:“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想一想,这位幕士为什么给柳词和苏词选择了不同的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与柳词的婉约细腻不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格豪放,清代有人评说苏轼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请同学谈谈苏轼。生平际遇、人生态度等。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2、背景介绍: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因“乌台诗案”(1079 年)被贬到黄州,后旧党执政又升任翰林学士,不久又贬出杭州等地,59 岁时,更被贬到惠州和儋州。“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词写在被贬黄州的第三年七月,乘舟游赤鼻矶时而作,作者时年 47 岁。将赤鼻矶(人道是)说成是孙刘联军与曹操鏖战的赤壁,写成了这首著名的词和《赤壁赋》。如果诗人足之所至是一处古迹,能在优游山水之际,发思古之幽情,抚今追昔,写出容量更大、感慨更深的作品,这就是怀古诗。怀古,是从唐代才兴盛起来的一种新的诗歌题材。唐代以前多的是咏史诗,咏史诗大多是读史书有感而发,运用史家的笔法,将叙事、议论和寄托三者融为一体。 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上片高起再平稳而后慷慨激昂,要读出对赤壁之战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下片渐紧渐烈,沉郁过后,归复于旷远。三、研读课文1、首句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时空背景,有何作用?有如《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起笔就营造了一个极为辽阔悠久(旷远深沉)的时空背景,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为“周郎”出场营造声势。2、下片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请体会下列字的妙用特点:气势磅礴“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