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2、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3、积累文中重要的生词,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4、掌握史传文学的传统写法。5、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教材分析教学重点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教学难点1、从鸿门宴会坐次安排看风云突起。2、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实施教学过程]设计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情况:1.提问: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提 示:“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土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 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 项伯与项羽的关系。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此 处轻描淡 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2.指名认读生字(见前课预习作业),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从百余骑(从:使……从;骑:一人一马。)数目项王(目:以眼示意,名词作动词用。)且为所虏(且:将;为所:为……所,“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干什么;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二、读讲课文三、四两段:第三段:1.指名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本段记叙的事件。提示:第一件事“刘邦谢罪”,第二件事“项王设宴”,第三件事“范增举殃”,第四件事“项庄舞剑”。2.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1提示: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3.提问:课文中插图有什么地方画得不妥?为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提示:插图中张良站着,这是不妥之处。课文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