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目标1.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句来理清思路。 3.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教材分析教学难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施教学过程设计第二课时一、析记念刘和珍君部分⒈ 导入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 22 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殒落了,如一枝傲放的鲜花凋零了。对国家、对民族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巨大的悲剧,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那么刘和珍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呢?⒉ 学生自读第一、三、四、五段,思考归纳: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能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明确: 预定《莽原》-→追求真理(毅然) “风潮”领袖 -→敢于反抗 事迹 〈 虑及母校-→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黯然) 府门喋血-→勇敢坚强、敢于抗争(欣然) 难中救助-→从容善良3、这里两次写到“微笑”与“态度温和”,这样,到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1)、深入刻画刘和珍的性格和形象,与反动派的阴险毒辣形成强烈的对比,造成强烈反差,突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2)、再次指出刘和珍人物形象:她是一个不为势利所屈,勇于反抗和斗争。“微笑”和“态度温和”则透出了她的善良与纯真,她的“虑及”说明她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里阐明出刘和珍的形象之后与反动派的险毒构成艺术上的反差,是对反动派的强烈批判。1总的来说,第三节叙述了刘和珍的生前事迹,并赞扬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强烈的反抗精神,同时对爱国青年是“受人利用”的论调的反驳。对自己的学生,鲁迅先生奉献给学生的是自己的“悲哀与尊敬”,并强调刘和珍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鲁迅认为自己是“苟话”的,这就表达了作者自责,内疚的心情,反映了鲁迅先生自谦,自我剖析的良好品质,并把这次遇难者的事迹上升到历史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学习第四节,请大家齐读一下这一节的内容(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围绕惨案依时间顺序逐渐展开,可分为四个层次:得到噩耗→颇为怀疑→以尸骸为证,同时听到诬蔑→悲愤号召(二)“居然”一词说明:一是对卫队开枪出乎意料;一是突出敌人如是凶残。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鲁迅是“颇为怀疑”的,不敢相信,也无法相信,事实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