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罗曼?罗兰生平 罗曼?罗兰( Romain Rolland , 1866.1.29 — 1944.12.30 ),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和随笔作家。出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一个小市镇克拉姆西,母亲是一位深具音乐素养的女性。罗曼?罗兰的童年是沉闷忧郁的。故居面临运河,家中禁止孩子出去乱跑,除了上学,不许出门,他就常常俯身在矮墙上,长时间凝视运河上污浊停滞的水和航行缓慢的驳船。沉闷的生活使罗兰很早就向书本寻求乐趣。 14 岁时,他进入了巴黎圣路一中学理科班, 1886 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他顺利通过了中学教师就业考试,旋即去设在罗马的法国考古学校当了两年研究生,是罗马法国文学院的杰出才子。 1895 年过艺术博士学位。同年回到法国,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讲授美术史,并抽暇从事创作。 罗兰的第一期创作全是剧本,其中多数取材于 1789 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史实,有 1895 年完稿的《圣路易》, 1898 年完稿的《哀尔帝》、《群狼》, 1899 年完稿的《理性的胜利》, 1900 年完稿的《丹东》, 1902 年完稿的《 7 月 14 日》等,这些剧本在那个年代很少能在刊物上发表,上演的机会更少,因此遭到家人,尤其是出身名门的夫人(语言学专家伯雷亚教授的女儿)的反对,最终导致 1901 年 5 月两人的离婚。 9 年共同生活的结束是罗兰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他决心脱离上流社会,到文学艺术中间去寻找归宿,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人文主义。他在 20 世纪头一个 10 年连续写了三部“英雄”传记: 1903 年的《贝多芬传》, 1906 年的《米开朗基罗传》, 1911 年的《托尔斯泰传》。 从 1904 年到 1913 年的 10 年中,罗兰以每年一卷的速度,完成了使他名垂史册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他利用执教之余的假期写成的。这部作品欲与诗意,描述一位很有创造才能的艺术家所面临的一连串危机。这位德国血统的音乐天才约翰?克利斯朵夫,一半像贝多芬,一半像作者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激励着他勇往直前,即使在逆境中也不甘屈服。作品表现的深刻主题和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罗兰艺术和思想发展的里程碑,奠定了他的大文豪地位。 1913 年,法兰西学院颁予他最高文学奖。 1914 年 7 月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正在瑞士度假的罗曼?罗兰和母亲一起决定定居日内瓦,参加了设在瑞士国际红十字会的“战俘通讯处”的工作,义务服务了 9 个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兰多次写文章反对战争,反对民族沙文主义,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