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八高级中学 2014 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 26 课 新中国外交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1【学习目标】1.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外交的国内国际环境,准确识记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成就,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分析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理解其影响。3.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背景、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重点、难点】本课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关系正常化;本课难点: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当时国际形势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Ⅰ。教材助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过渡时期2.外交方针与政策:(1)外交方针:奉行 的方针,(2)外交政策:毛泽东提出“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的外交政策。3.成就 (1)1949 年签订了《 》,对缓解新中国的经济困难、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起到了积极作用。建国一周年,中国已同 等 17 个国家建交。(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1. 背景国际① 两极格局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和斗争② 美国推行霸权政策③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政策国内: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始独立发展的新时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⑥ 影响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 。b. 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 和 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① 提出: 1953 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 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 内容: ③ 特点:包容性和开放性④ 关系: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略、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⑤ 实践:参加 和 会议。(3)1954 年,新中国第一次以 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威望。(4)1955 年,周恩来率团参加亚非国际会议,提出了“ ”的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亚非会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二、20 世纪 70 年代的外交成就 十年文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