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专题论文谈地理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内容摘要]通过对新课程特点的分析,反思容易出现的教学误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教师必须要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提升课程意识,提高素养与专业化水平。同时也提出了几点新课程改革的困惑和反思。关键词: 新课程 新要求 反思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于 2006 年秋季在我省全面展开。如何更好地熟悉新课程、理解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开发新课程是每一位教师所关注的。笔者从 2006 年以来,一直参与高一新课程的教学,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认为需要教师必须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提升课程意识,提高素养与专业化水平。一、新课程的特点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宗旨是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高中阶段的教育必须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承担更大的责任与义务。为每个高中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目的。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也以此作为基本取向。为此,较之以前的课程,新课程有如下几个尤为鲜明的特点。1、强调课堂要着力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内驱力。假如我们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的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生所经历的 “ 学习 ” 过程一般为:受到刺激 → 积极学习 → 学会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刺激下,进入学习状态,并因此激发、强化其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学生在这种内驱力的作用下,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大脑积极地去寻找,去验证,去发现,去探究学习内容,从而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习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而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为适应学生的 “ 学习 ” 过程,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教师 “ 教 ” 的过程应该是:创设情境 → 激励学习 → 引导反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的基础上,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刺激条件,激发、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教师即成为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领学生进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褒奖学生的成功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在处理教材和组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