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南郑中学 2014 高中生物 6.2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第 1 课时)教案 A 新人教版必修 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简述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2.通过对书中插图、照片等的观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课本以外的资料和信息解决课内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2.通过制作模型的活动来模拟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使学生在理解步骤的同时,切身体会基因工程的主要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基因工程的最新进展,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教学难点: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教学突破以具体事例讲述,学生制作模型,使学生切身体会基因工程“剪、拼、接、转”的主要过程。以 EcoRI 为例,构建重组 DNA 分子模型,体会基因的剪切、拼接和缝合的过程。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讨论法、演示法、讲授法。学法:观察法、阅读法、讨论交流法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物、资料、课件。学生准备:预习,分清基因工程的步骤。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图片和音像资料展示基因工程产品,如种子、水果、疫苗或药物等,引入课题。教师利用“问题探讨”,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看法。为什么能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嫁接”到另一种生物上?推测这种“嫁接”怎样才能实现?这种“嫁接”对品种的改良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从杂交育种的局限性切入,人类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按照自己的意愿直接定向改变生物。说明本节教学目标。将学生分成 4 个人一组,发给所需材料,可将构建模型的文字指导,复印后发给各组。教师提出问题:1.在制作模型时用到的工具(剪刀和不干胶)各代表什么 ?比较剪切后的 DNA 片断的末端切片,你发现有什么特点呢?2.回顾在模型构建过程中,每一步的操作和所用到的工具以及形成的“产品”,你对重组 DNA 的操作有什么新的理解?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重组后的 DNA 分子还需要特殊的搬运工具运载到受体细胞(如大肠杆菌、动植物细胞)中。教师用图片或课件动画展示质粒的结构及特点。(教科书图 6-5)① 细胞拟核之外的小的环状 DNA 分子。② 借宿于细菌、霉菌、酵母菌等细胞里,对细胞的正常生活几乎没有影响。③ 能够自主复制。④ 可以容易地从细胞中取出或放入。这些特点使它能够胜任运载体的工作,携带目的基因进入细胞。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或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