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文化现象的特点认识错误)(2015·福建高考)下图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①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③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认识错误)(2015·天津高考)“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太湖边上的杨湾村,夜里曾“聒噪”的蛙声,如今成了农民增收的资源。有人根据当地青蛙多的特点,想到在银色月光里听着蛙唱,喝着碧螺春,可能是城里人向往的惬意生活,于是用这个文化创意建起“青蛙村”,搞起休闲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体现了()A.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的一面B.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C.文化创意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D.古典文化提升了人的需求层次3.(夸大文化对人的影响)家风又指门风,是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和为人处世伦理,甚至影响人的一生。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公众对传统家庭教育的关注与热议。这表明()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强制的、深远持久的③要全面继承传统道德准则和处世伦理④家庭教育是传达社会规范、培养良好风尚的重要途径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4.(对文化影响的特点认识错误)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这说明()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B.科学文化修养决定思想道德修养C.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熏陶,能促进人的发展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5.(对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分辨不清)“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是因为文化遗产()①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③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决定性作用④对研究人类文明演进有重要意义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6.(对文化融合与文化趋同分辨不清)(2014·天津高考)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把握不准确)(2014·浙江高考)徽派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因为()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8.(对传统文化的特点认识错误)古时人们在“二月二”(龙头节)这一天会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在今天,我国北方许多地方依旧在这一天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这说明()A.文化现象丰富多彩、无处不在B.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C.传统习俗是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D.祭祀文化是民族节日的重要内容9.(对文化创新的源泉认识错误)“天人合一,顺时而食。”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这一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了清明的青团、谷雨的椿芽酥、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大暑的荷叶饼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时令点心,这表明()①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③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④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0.(对文化创新的主体认识错误)(2015·海南高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