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期待原力觉醒 孩子发烧 39 度在急诊等待 5 小时;门诊排队 3 小时,看诊3 分钟;医生开的匹多莫德等增强免疫力的“神药”被爆出有效性和安全性均有待证实。一场流感暴露了儿科医生严重不足的现实,更是将原来就紧张万分的医患矛盾又一次推向了风口浪尖。 不断爆出的伤医事件将矛头指向了患者,难道孩子看病难是这届家长不行?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了家长对孩子生病的过度焦虑,而儿科医生少,收入低,工作强度大,知识更新不足,中国现行的医疗体制缺陷更是加深了这种焦虑。在这种环境下,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是受害者。 其实,孩子感冒大多可以自愈,且很多感冒药只是缓解症状,并不能加快痊愈速度。医学更是一门不确定的经验科学,需要不断核准,造成知识需要不断更新。 在现有的环境下,如何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儿科医生工作强度,帮助医生快速完成知识更新,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的人工智能或许可以。 以 IBMWatson 为例,一名讨论人员一年可以阅读 200~300份医学文献。IBMWatson 可以在 10 分钟内阅读和剖析20,000,000 份医学文献、论文和病理。一方面,IBMWatson完全可以成为儿科医生的助手,帮助医生快速完成知识更新,加快病情诊断,并提高准确率。甚至可以将中国家长过度焦虑的情况考虑在内,让人工智能助手结合心理学等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病人进行安抚。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可以成为合格的家庭医生助手。说全国超过 5 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让人很难信任,但在专业医疗人员的指导下,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家长对孩子病情进行预判,找到相似病历进行类比,结合本地环境、气候,以及孩子平常的生活、饮食习惯给出针对性建议供家长参考。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联系医生在线答疑,消除家长的焦虑,缓解医院就医压力。 儿科看病难,人工智能作为增强智能的属性恰恰可以在这个领域发挥效力。有需求才会有进展,场景化应用是人工智能进一步进展的催化剂,只有更多商业需求被发现才会带来人工智能真正的应用爆发。正如 IBM 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IBM 中国讨论院院长沈晓卫所说,除了算法、计算能力、数据这人工智能三要素,人工智能进展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应用场景。人工智能需要理解,被充分理解的人工智能将会引领行业创新。只有找到应用场景,才能不断地解决行业当中存在的问题,深化企业级应用,促进技术不断向前迭代。 “愿原力与你同在!” 不仅仅是人工智能,对于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