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 龙 江 省 漠 河 县 高 级 中 学 2014 高 中 语 文 《 故 都 的秋 》 ( 第 二 课 时 ) 导 学 案 新 人 教 版 必 修 2【学习目标】1 、通过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赏析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秋色、秋声、秋味。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2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学习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心境【相关链接】 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 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1934年7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学前指导】1 、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 、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赏析意象:牵牛花:作者选择的牵牛花条件是非常严格的啊,要“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既写“静”同时也写“清”;为什么是“一椽破屋”“破壁”?这些都说明了这是“故都”,它是从漫长的岁月中走过来的,有了一定的岁数与历史了,更能体现作者的悲凉情绪。试想,在崭新的房子里面,能够有这些悲凉、凄清的情绪吗?而且,作者对这些牵牛花的颜色也是挑三拣四的,”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淡红色最下?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试做陪衬。”体现了“悲凉”。这里看出作者此时所欣赏的是一种萧条,落寞,凄清的景。【教学过程】一、合作探究1 、作者在对文中景物具体的描绘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请同学来诵读课文3——11 段落,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1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秋色:(词语) ①那么这些色彩有什么特点?(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