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高中化学新课改脉搏 实践“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http://www.DearEDU.com【摘要】 “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关键词】 过程与方法 互动新课程即将与我省高中化学教师见面,它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三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教师可通过研读有关资料和运用已有的教学经验,基本上可以了然于胸;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也基本上可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和落实;而“过程和方法”这一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和娴熟运用难度较大,因为,它既需要教师们转变教育观念,又需要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让学生们在不同的活动过程中体验与生成知识和方法,提高科学素养。为应对时代的发展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中落后的理念和方法,探求新的化学教学方法,我市在一年前借助初中国家级课程改革第一阶段结束取得阶段成果的契机,高中各学科为迎接更为艰巨的高中新课程改革,进行了教学对接实践与研究。化学学科选择了实践“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为重点的研究课题,在全市开展“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理论学习、研讨和实践活动,旨在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体验和反思高中新课程的两大主要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的内涵和操作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为实施新课程做好应有的准备。以下是实践“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粗浅认识和思考,抛砖引玉,请同行们批评指正。一、“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教育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地学习,学生的许多潜在智能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它重视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多元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