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光泽县第二中学 2014 高中数学 2.5 等比数列前 n 项和(第 1课时)教案 新人教 A 版必修 5一、课标要求:(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2)通过教学解决等比数列的, , , , 中知道三个数求另外两个数的一些简单问题. (2)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猜想、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3)通过教学进一步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观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公式的推导及运用,难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三、教学思路: 本课时要使学生熟悉等比数列前 n 项和的公式并知道求和公式的推导的方法:错位相减法。 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题,用比较简单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等比数列的 求和公式,并观察公式使用的条件:变量, , ,,中知道 3 个就可以求出其余 2 个变量。四、教学过程:Ⅰ、 课题的引入引例:某企业拟给学校一批捐款,假如有以下两种方案:方案 1.第一次捐 100 万元,第二次捐 200 万元,第三次捐 300 万元……全部捐款分 64 次到位;方案 2. 第一次捐 1 元,第二次捐 2 元,第三次捐 4 元……依此每一次的金额是前一次的两倍,全部捐款分 64 次到位。试问:采纳哪一种方案,学校得到的捐款较多?(问题导出等比数列前 n 项求和的计算) 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方案 1:求首项为=100 ,公差 d=100 的等差数列的前 64 项和; 计算 方案 2:求首项为=1,公比 q=2 的等比数列的前 64 项和。那么怎样计算方案 2 的呢?Ⅱ、新课讲解:1、数列前 n项和的定义:1一般地,对于等比数列 ,它的前 项和是 (通过简单数列的分析使学生自己发现总结等比数列求和公式)观察下列 2 个数列的特征:数列 1: 1 2 4 8 16 32数列 2: 2 4 8 16 32 64学生思考后:数列 1,数列 2 都是公比为 2 的等比数列;数列 2 中的每一项都是数列 1 中对应项的 2 倍;数列 2 中第 n 项和数列 1 中的 n+1 项相等;问题:数列 1 的和为,数列 2 的和为,那么与的关系,=?,学生回答:=2(q=2); =64-1=63思考过程分析:=2+4+8+16+32+64-1-2-4-8-16-32 =(64-1)+(2-2)+(4-4)+(8-8)+(16-16)+(32-32) =63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的求和除了数列的每项相加之外,还可以利用一个新的数列的和(=q),通过做差的方式得到数列 1 的和。2、公式的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