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关名言“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 ——温家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世界教育报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本,在于育人。 ——江泽民让学生感受: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 9 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 1957 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 88%。 1965-1970 年培养出 19 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年份1952196319701976产值17368219695544 ——《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 【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的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据此人民政府对旧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造。首先,改革旧学制,实行小学六年一贯制,中学三三制,大学本科四年制的新学制;改革旧课程,取消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党义”、“公民”、“军训”、“童子军”等反动课程和教材,开设革命政治课,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大专院校增开《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史》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课程。其次,教育面向工农和工农子女,政府采取扫盲教育、工农识字教育,开办工农业余学校。开设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工农速成中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大学预科,数万名工农干部、劳动模范、产业工人接受了比较正规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各类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接受教育。再次,从西方殖民者手中收回各种文化教育的自主权。1951 年教育部作出决定,将全国接受外国津贴的20 所高等学校,11 所改为公办学校,9 所改为中国人自办的私立学校。此外还陆续接受了外资津贴的中学 544 所,小学 1133 所。教育领域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实现了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制定人民教育方针。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逐步完成,1954 年 9 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法律形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宪法第九十四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设立并且逐步扩大各种学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机关,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国家特别关怀青年的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