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二 人性的复苏马丁路德一、出生背景公元 1483 年 11 月 10 日(中古世纪)马丁路德诞生于德国乡下埃斯勒本,次年初夏,全家迁往曼斯菲德。父母亲都是德国巴伐利亚人(Bauer)为农民阶层,但不以耕种为生,由于家无恒产,不得不从务农转业为矿工,后虽有自己的铸造厂,但生活并不富裕,一家数口有着浓厚的农民气息,勤苦粗犷,率直敬虔,对子女管教严厉,他双亲认为这个儿子才智非凡,希望他日后能当上一名律师。马丁路德在学校受严格教育,早期是在马得保(Middleburg)的教堂学校,和埃森纳(Essence)的文法中学受教育,娴习拉丁文,个性开朗幽默,酷爱音乐,沉缅弦琴,钟情于德国山川之美。1502 年 5 月入埃佛特(Effort)大学就读法律系,并于 1505 年 1 月获法学硕士。二、猝遇大雷雨并许愿1505 年 7 月马丁路德在斯道特亨(Stoternheim)萨克逊(Saxon)村郊道路上,一阵骤雨夹着闪电使他摔跤并且声色凄惶的喊着说:「圣亚拿( Stamen),救我!我愿意作修道士。」其实路德从小便受到乡下无知百姓的信仰,混揉着某些古老德国的迷信,与基督教的神秘色彩的影响,内心便有一份玄思,小学圣咏歌当中,独钟爱【尊主颂】(Magnificent), 参加弥撒晚祷及色彩缤纷的宗教游行。路德求学所到之处,极目所见,尽皆教堂寺院。因此在他青少年时期灵性的不安,使他极端敏感,深受情绪上一起一落的支配。虽然路德的父亲要他当一名律师,可是路德受到圣灵的感召于「猝遇大雷雨」后 15 天即1505 年 7 月 17 日进入埃弗特奥古斯丁修道院(Augustinians)当一名修士。消息传到他父亲的耳中,不禁勃然大怒,好一段日子,他父亲始终难消心头之忿;直到后来其它两个儿子先后死亡,这样他才诿过于己,甘心认命。路德投身修道院,就像其它人一样,虽则他的敬虔心志更为积极彻底,但目的仍是要与上帝相和。三、灵性的二度冲激路德已宣誓成为修士,就好象新受洗婴儿般的纯洁。他满有信心的把自己完全投入,过着一种教会认为必能通往救赎之路的生活,满足于把时间花在祷告、唱诗、默想,以及和弟兄共处静修,过着有纪律及适度的苦修日子。1507 年 5 月 2 日他第一次主持弥撒,也是他圣职的开始,与至圣及无限者相遇,那种恐惧就像闪电一样击打在他的头上,我们很难去了解一个中世纪修士内心的激动,【我只是尘士,充满罪恶。】一己不完全的觉识,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在至高至圣的上帝面前,路德感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