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3 第1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想的演变 第2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教学案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3 第1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想的演变 第2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教学案_第1页
1/14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3 第1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想的演变 第2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教学案_第2页
2/14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3 第1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想的演变 第2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教学案_第3页
3/14
第 11 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想的演变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 两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思想对儒学的冲击。四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时期理学的诞生;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第 22 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经济因素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因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文化因素“私学勃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阶级关系“士”的地位上升,代表本阶层和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学术环境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1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二、主要派别和思想1.儒家(1)孔子(前 551-前 479)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但孔子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孟子(约前 372-前 289)思想主地位2张主张实行“仁政”(思想核心)实质是建立并维护小农经济;内容是给农民以土地,不犯农时,宽刑减税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儒家学派重要的奠基人,后人称之为“亚圣”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伦理观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仁”与“仁政”的不同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将其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3)荀子(约前 313-前 238)思想主张影响政见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① 荀子改造、综合了法...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3 第1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想的演变 第2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教学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