蕿羇肅薀螄袃膄芀薇 苍穹之下,德国鲁尔工业区的蜕变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前“工业地景在欧洲已经不再是国力的象征,尤其是重工业的景观。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重工业成为没有竞争力,污染的象征。”时代变迁,过去的德国鲁尔工业区在困境中华丽转身,重新投入了知识经济的怀抱,如今仓穹之下的中国制造转型又该何去何从。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面积近 4600 平方公里,区内城镇密集,人口达 570 万,5 万人以上的城镇就有 24 个,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三大城市人口均在 50 万-100 万之间,采矿、炼焦、炼钢、机械制造、能源、纺织和化工业极为发达,直接参加工业生产的人口多达 200 余万,形成了一条沿着莱茵河和利珀河布局的世界少有的工业城市带。 这些重工业区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污染。1958 年,德国作家波尔曾这样形容鲁尔区:“有如一道被 6 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调成的鸡尾酒,比比皆是的焦炭厂冒着黑烟,铸造厂排出红褐色的滚滚污水,飘浮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令人呛鼻,户外的一切都被蒙上一层黑灰。穿着洁白衣物出门,半天便成为灰色。绿草如茵的家园,那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他笔下的鲁尔区简直就是“工业毒都”。随着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和环保时代,新型的生产技术和方式不断涌现,全球的工业布局出现巨大转变,往昔那些显赫的传统工业之都,再也不能成为国力的象征,均面临着较严重的功能衰退和竞争优势丧失的困境。“修旧如初”是改造的灵魂鲁尔工业区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除了著名的莱茵河和利珀河流经其间,区内森林、湖泊、山峦、峡谷、沼泽、运河应有尽有,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随处是厂房、高炉、烟囱、矿井、铁路、电塔、桥梁、油罐、涵洞、水塔、水坝、灯塔等工业遗迹,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样化的工业遗迹为欧洲乃至世界所罕见。最终,德国人确定了鲁尔工业区的改造思路。首先,他们明确提出,对这活生生的史迹,当代人谁也没资格在“除锈”的口号下将其推倒。其次,要以创意性的手法,使这份不可多得的人类历史遗产华丽转身并重放异彩。 改造后的鲁尔新区,将是一个在完好保存原有景观的前提下,进展为融遗迹观赏、旅游度假、文化娱乐、科学展览、体育锻炼、培训教育、商贸购物和市民宜居等于一体的区域。鲁尔区的变革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其转型大致分为 3 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上世纪 60 年代。实行的主要措施有:制订调整产业结构的指导方案,通过提供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