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 4 课时) 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 4 课时,内容包括建立方程模型解决电话计费问题.2.内容解析电话计费问题是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开放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大多是具有开放性的综合问题,所以对这类问题的探究是“数学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需要,本节课是 3.4 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最后一课,设置这一探究的目的不仅是解决这个具体问题,而且是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建模解题”的过程,渗透建模思想.建模解题大致分为三个环节: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建立模型)、解决数学模型、利用模型结论解释实际问题,在这三个环节中“建立模型”尤为重要,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转化能力.在电话计费问题中建立模型的关键有两个,一是应用分类思想对不同情形分别进行分析;二是发现并利用相等关系确立方程模型.其中分类思想是解决综合性问题时的重要策略,需要学生在适当条件下具有较强的分类意识和确定分类节点的能力.同时本节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比之前的问题具有更强的隐蔽性,需要学生根据数量间的大小变化来确定和解决,这增加了列方程的难度.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建立电话计费问题的方程模型.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体验建立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2)体会分类思想和方程思想,增强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经历以下过程:通过分类讨论将电话计费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解觉方程问题、利用方程问题的结论解释各个分类区间的话费变化情况,从而最终得到整体的话费选择方案.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对下列方面有所体会: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分类讨论;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初步选择分类关键点;一个量由“大于另一个量”逐步演变为“小于另一个量”的过程中,一般会经历“两个量相等”的这一过程;相等关系的数学模型——方程的建立对问题整体分析的重要性;借助图表分析问题的优越性,等等.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比较熟悉在一些典型问题中应用方程模型,而对于“电话计费问题”这样的综合性问题,还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容易无所适从或片面理解,学生一般可以发现“计费方式”的选择要依赖于“主叫时间”的变化,要根据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