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 “吞”“吐”有法“动”“静”结合 “吞”“吐”有法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放在低年段则是说话写话教学。其实,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他们很乐意说话,但是当要求围绕一个主题,有内容、有条理地进行表述时,则往往就会觉得头疼,会出现各种困难。我认为这与学生现有水平有关,还与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关:他们对事物的感知满足于大概的轮廓与整体形象,常常不对事物作精细地分析,容易忽略事物的某些细节;他们的感知活动往往受自己的喜爱决定,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与情绪性,而不是跟着老师走;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善于想象,但他们的想象情境性较强,目的性较差。于是,有意地观察、有指向地想象、清楚地表达就成了学生在写作中的一个难点。因此,低段写话如何有效帮助学生跨越这个难点,是激发学生写话兴趣、提高写话能力的一个关键。 在实践中,我发现可以通过“动”、“静”两条途径,在引导学生吸纳与倾吐中逐步培育学生思维地有意性,让学生慢慢摸索出写话之门道,从而让学生对写话保持兴趣。 一、“静”――涵咏吸收 我们都知道假如没有了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那么说和写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阅读是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生动写话的基础。但在大量背诵积累的基础上,我认为还应逐步走向静心赏文,这里的“静”包含进入文本、指浸入字词、静心赏析等含义。低段语文在掌握字词音义的基础上,也应逐步引导孩子学会赏读,我认为这是帮助学生形成书面语感的必要途径,是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交融。 我立足教材,对于文本中有特点的表述细致赏读,比如二下《狐假虎威》一文,动词描写精当、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随着情节进展,狐狸和老虎内心活动的不断变化,细细品来,趣味横生。 教学片段一: 【学生朗读第一小节后,出示:“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 师:什么是“窜”? 生 1:跑 师:那能不能把“窜”改成“跑”呢? 生 2:不行!“窜”速度特别快 生 3:“窜”可以狐狸想快点溜掉,不要被老虎发现。 师:简单的一个“窜”字,你们看到了狐狸的速度,读出了狐狸的心理。真不简单。 教学片段二: 【学习狐狸被抓后的情节,学生沟通到第 2 小节:“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吗?’”时:】 师:狐狸被抓了,怎么办呢? 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