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溴乙烷水解性质》的探究教学李飞波(浙江省奉化中学 浙江 奉化 315500)教材中设置的实验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精心设计的,因而具有科学性、典范性等特点,完成这些实验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并加深巩固所学的知识,在达到中学化学教学目标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实验的条件、方法和结论都是预定的、现成的,学生实验时往往不需动脑筋,只需“照方抓药”,机械地模仿操作顺序而被动地实验。因而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制约性,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实验的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等方面严重不足。教师若能从中筛选部分灵活性,变通性大的实验,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从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思考、探索、想象,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认识事物、发现问题,从而提出多种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某种程度上更符合、更能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更有利于探究性学习教学目标的实验。下面就以溴乙烷水解性质实验为例:一:以课题形式给出上课内容:在上溴乙烷水解性质时,我并没说今天是上那节课而以课题形式给出今天上课内容:今天我们要来讨论一下如何鉴定溴乙烷中的溴元素?并请设计实验验证?(我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学生按一惯做法打开书本,照本宣科,从而少了探究的动力和热情)二: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1、学生设计方案、动手实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案:方案 1、加 AgNO3,能看到有淡黄色沉淀产生。(这种思路占了大部分,学生一看到溴元素的鉴定就很直观地沿用了原有知识,而忽略了新的情景。)方案 2、先滴加氯水再加苯,振荡静置后上层橙红色。(这样设计的学生只有个别几个,并且一经提出马上受其他同学反驳:苯与溴乙烷是互溶的,不可能出现分层现象。但是对于是否会有溴单质被置换出来,学生并不是很确定)方案 3、先加 NaOH,然后加 AgNO3,能看到有淡黄色沉淀产生。(这种提法的同学可能看过书本,但是无法理解其中各个试剂的用途,所以讲到了但讲不全。)学生实验结果:方案 1:没有什么明显的现象。 方案 2:也没有明显的现象,并且确实也没有分层现象。 方案 3:出现了黑色的沉淀。学生预想的现象一个也没出现,大出学生所料。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在这里受到了挑战,至此出现了本节课的第一个碰撞,达到了第一个高潮。此时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学生的求知欲被强烈激起。2、学生讨论,发现问题本质教师紧追着问:溴乙烷中有溴元素但为什么加方案 1 中加 AgNO3没沉淀产生?方案 2中加氯水没单质溴产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