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7.1 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 相关素材我国南方农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与黄河流域相比,我国南方的农业开发相对较晚。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已经成为比较集约的农耕区域,江淮、桐柏山以南则仍是莽莽千里的原始林区,即使是长江中下游条件较好的地带,也还处在相当有限而简单的开发阶段。东汉以后,北方战乱频繁,自然灾害增多,人口大量南迁,我国北方农业时兴时衰,南方农业则有比较稳定的持续发展,并取代黄河流域而成为中国主要的农业区域。其中两晋时期的第一次人口大迁移,使南岭以北的中、北亚热带得到了较快的开发;南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南方人口进一步增加,南岭以南的地区已渐被开发。与此同时,在自然灾害和战乱等因素的作用下,人口不断由平原向山区扩散,丘陵山区普遍得到开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整个南部虽然战乱不断,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但丘陵山区的人口密度已经普遍达到 100 人/平方千米左右,可以垦殖的土地资源已基本辟为农田,东南部已经成为我国农耕事业十分发达的区域。南方丘陵山地区域概况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地处我国亚热带范围之内,其北界大体为秦岭—淮河一线,西界为南襄盆地—大巴山—云贵高原东缘一线,南界则为以海南岛和雷州半岛为主的热带区域北缘。除去其间面积较大的平原,如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两湖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外,在行政上主要包括河南南部、安徽南部、湖北北部、洞庭湖平原和湘西山地以外的湖南全部、鄱阳湖平原以外的江西全部、杭嘉湖以外的浙江全部、珠江三角洲和雷州半岛以外的广东全部和福建、广西两省区的全部。在我国约 250 万平方千米的亚热带陆地面积中,东部丘陵山地占了大约38%。本区水热配合较好,全年最大可能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是我国亚热带中最为湿润的地区。其中,福建南部和粤、桂两省区的中南部属于南亚热带,距海较近,水热资源最为丰富。浙、闽、湘、赣、粤北、桂北属于中亚热带,水热资源丰富,生产潜力很大。长江以北的亚热带山丘主要是横亘于鄂豫皖交界处的桐柏—大别山区,其北濒临淮河,在气候上表现出向暖温带过渡的色彩,但仍具有亚热带山区的基本特色。这一地区也是我国最为低矮的大面积连片山区,主要是由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交错分布组成,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 200~800 米左右。南方丘陵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南方丘陵山区的气候资源极为丰富,据有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