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环境概述●课标要求了解有关环境的基础知识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课标解读1.通过图像材料,区别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同时指出它们包含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2.结合案例材料,分析环境受污染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新课导入建议课堂播放《沂蒙山小调》顿时好像我们大家一起走进了沂蒙山区,这首歌曲在山里、在田间,四处回荡,我们无不被那迷人的田园风光所陶醉,以此导入新课。●教学流程设计→→→↓←←←←课 标 解 读重 点 难 点1.了解环境的概念,区别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2.了解环境因素的组成及环境因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3.了解环境质量的概念、分类。1.各种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2.分析某一地区的环境质量。(难点)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2.环境的分类:环境按其属性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环境的内涵: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1)环境的相对性不同的主体,环境的内容和形式是不一样的。科学领域主体环境的内容和形式生态科学生物生物环境环境科学人人类环境(2)环境的发展性① 在时间上: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拓展。② 在空间上:随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展而扩张。1.汶川大地震第一个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广元市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面积近 50 平方千米,集中展示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按照其属性,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属于哪种环境?【提示】 虽然地震遗址公园中的破坏形态是由地球内力爆发形成的,但公园的建设和规划必然有人类活动的参与,属于“社会活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因此,该地震遗址按属性划分属于社会环境。环境因素1.概念:又称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2.分类(1)自然环境因素:通常指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2)社会环境因素:通常包括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2.环境因素是纯自然的,人类不能改变吗?【提示】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环境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如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人类在进行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时,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自然环境(如改变着水、大气的成分,导致生物物种减少;改变着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