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习目标定位] 1.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2.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3.结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理解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正面影响(1)表现: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①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2)举例:修建水库可以稳定②水循环,减轻③旱涝灾害的发生;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2.负面影响(1)表现: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④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2)举例:破坏⑤森林和草场植被,使洪水和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震或塌方。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1)人口是⑥最脆弱的受灾体,一切灾损中⑦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3.工程措施影响受灾体⑫易损程度思维活动1.为什么说人既是活跃的致灾因子,又是脆弱的受灾体?答案 人的各种行为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员伤亡是一切灾损中最重要的。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1.⑮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一般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设⑯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缩小”灾害影响。2.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时局⑰动荡、人心失稳的地区,往往减灾不力,“放大”灾害效应。3.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⑱高风险区。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1.地质历史时期:只有⑲灾变,没有⑳灾害。2.人类产生以后:○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也在扩大。思维活动2.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原始社会和工业社会灾情有何不同?答案 原始社会主要造成人员伤亡;工业社会不但造成人员伤亡,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探究点一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的变化(1)修建水库前后,河流径流量有何变化?(2)修建水库可以减少哪些自然灾害的发生?(3)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上为何多建有规模大小不等的水库?答案 (1)修建水库后,枯水期径流量相对增加,洪水期径流量相对减少,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小。(2)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频率和强度。(3)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大,修建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