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教材 P34 活动探究1.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干旱、海水入侵、地震等灾害类型为主。内地地区:以暴雨、洪涝、干旱、地震、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风沙等灾害类型为主。北方地区:以暴雨、洪涝、干旱、地震、沙尘暴、寒潮等灾害类型为主。南方地区:以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类型为主。2.还可以向当地的林业局报告。教材 P36~37 活动探究1.降水相对变率越大,说明降水的年际变化越大,发生干旱的几率越大;降水相对变率越小,说明降水的年际变化越小,发生干旱的几率越小。2.由“我国代表性城市不同时段降水相对变率表”可知,我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4~5月的降水相对变率大,可知两地春季最易出现干旱。3.我国江南丘陵 7~8 月的降水相对变率大,可知该地盛夏季节最易出现伏旱。教材 P38 阅读 20 世纪我国发生的主要水灾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七大流域:珠江流域、海河流域、江淮流域、松花江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教材 P38 图 2-4 我国洪涝分区我国洪水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我国洪涝灾害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可分为:多洪涝区、次多洪涝区、少洪涝区、最少洪涝区四种类型。其中,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为东南沿海地区、湘赣地区、淮河流域;次多洪涝区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岭、武夷山地区、海河和黄河下游地区、四川盆地、辽河、松花江地区。全国洪涝最少的地区是西北、内蒙和青藏高原;少洪涝区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概括而言,洪涝分布总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在东部季风区的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是暴雨洪水的主要分布区。其中海河中下游、淮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的多洪涝区。教材 P39~40 活动探究1.6~9 月城陵矶水文站总体流量高于其他月份,7 月份流量在这几个月中略微偏低。水位和流量变化大体上成正相关。但 1998 年该段流量远低于历史最大流量,但其水位却一直居高不下,多次超过历史最高水位。2.观点一:正确。由于长江中上游的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重。观点二:正确。由于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为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量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蓄洪能力减小。观点三:正确。由于人口增长,出现耕地不足、薪柴不足的问题,导致大量植被的破坏。观点四:不正确。不能说明小流量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