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堂 学 案]……一、文本探究(一)整体感知1.《云南冬天的树林》力求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真实状态,避免主观的想象和夸张,仔细阅读文中有关树叶、蚂蚁、小鸟描写的段落,加以体会。【提示】《云南冬天的树林》力求写出景物自然客观的状态,所以很少用过于花哨的语言,也不太用修辞手法,比如第 5 节,写一片树叶落下的全过程,化动为静,如同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逼真;再如第 11 节写一只鸟,对它的动作和神态叙述的也非常细致;又如第 12 节写蚂蚁,忙碌、紧张、勤奋。所有这些由于作者的耐心,放慢了观察的节奏,使得人们能静下心来体察自然的神奇,发现了匆匆忙忙和自以为是时所无法看到的许多细节,这种客观化的描写反而更能表达对自然的崇敬和礼赞。2. 在云南冬天的树林里,作者是如何观察自然的?从中你体会出作者对自然持一种怎样的态度?【提示】“躺在那儿”, “躺下……内心充满的不是孤独、反抗或期待(期待另一个季节),不是忍受,而是宁静、自在、沉思或倾听”。 “ 躺下”可以看作是一个真实的动作,一种观察的视角,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姿态,那就是去掉人的自高自大,用不带有任何人文精神的干扰的审美姿态去尊重自然、亲近自然、去除“遮蔽”的姿态。(二)细节探究1. 作者是怎样描写一片叶子的落下的过程的?“一片叶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丽的细节啊!”可是我们为什么会忽视了这些细节?【提示】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态度通过细节描写来写一片叶子的落下的过程:“一片叶子的落下是一次辉煌的事件”;“它只是在风来的时候,或者雨中,或者随着一只鸟的沉浮,一匹兽的动静……忽然就从那绿色的大陆上腾飞而起”(起因);“它从他的角度,经过风的厚处和薄处,越过空间的某几层……它并不向下,而是漂浮着”(姿态)。因为旧有的文化固着,“在那些文字里,一片叶子只是一个名词和些许形容词的集合体,没有动词”,“一切细节都被抹去,只被概括为两个字:落叶”。人们总是在事物身上加上了很多意义,我们了解事物总是先通过意义来了解,而忽视了事物本身。我们被意义“遮蔽了”。2. 为什么作者说“死亡并不存在,生命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片叶子”?【提示】作者告诉我们要回到事物本身,去除意义的遮蔽,不能以“惆怅或怜惜”去看待云南树叶的“死亡”,因为他认为,那并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另一个时间中的另一种事物”,对它来说,只是以另一种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是一种新生。所以,“没有落叶,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