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 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材料一 加深苏联社会的民主基础;发展自治;扩大公开性,使我们整个体系的工作更加公开。……改革的最终目标我们是清楚的。那就是深刻地革新国内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具有最现代的社会组织形式,从我们这个制度的经济、社会政治和道德这些决定性的方面最充分地展现出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 ──米·谢·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 材料二 改革政策的实质在于,从极权官僚制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我们所理解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这样一种社会: ──人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为人创造无愧于现代文明的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克服人与政权,与他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疏远,确保人能积极参加社会进程; ──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经营形式的基础上,确保使劳动者变成生产的主人,有高效率劳动的强烈愿望,为生产力进步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最佳条件,保证社会公正和劳动者的社会保护; ──人民的自主意志是权力的惟一源泉,受社会监督和国家保证保护人的权利和自由,尊严与人格,而不管其社会地位、性别、年龄、民族和宗教信仰; ──在法律范围内行动的所有社会政治力量自由竞争。这是坚定不移地主张各族人民和睦、平等合作,主张尊重每个民族决定自己命运权利的社会。 ──《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解读】1985 年 3 月,戈尔巴乔夫接替病逝的安德罗波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上台后,他主张对苏联的传统体制进行改革,1987 年起逐步提出一整套“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理论。1988 年 11 月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又进一步论证了民主是改革的实质、基础和条件。1990 年 7 月,苏共 28 大通过了题为《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性声明,从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正式成为苏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此后,苏联党和国家的政策方向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上面节选的两则资料主张:①在加强民主、扩大公开性的基础上,以人道主义为目标对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制度进行改革。②认为改革的实质是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其特征:人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人是生产的主人;人的自主意志是权力的惟一源泉;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在法律范围内自由竞争等。 通过上述资料可以看出:①“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联邦结构、对外关系等多方面内容。...